OGN丨起源想在区块链行业再造一个千亿市值的企业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从商业的角度看区块链,发掘真正有商业价值的区块链故事。这是《围链夜话》的第 3 期,这一期我们来聊聊 Origin Protocol(起源协议)。这是一个基于区块链去中心化网络交易平台。当区块链遇上电子商务,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变化,是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常量。纵观人类商业史,就是一个不断注入新变量的过程。

21 世纪初,这个变量是互联网。

时代的宠儿从蓝色巨人 IBM、宝洁、奔驰变成了谷歌、苹果、亚马逊、阿里巴巴、腾讯这些互联网公司。

Shopify 的故事

2004 年,有一个叫做托拜厄斯(Tobias Lutkt)的程序员准备转行。编程什么的太枯燥,年轻人就应该追求梦想,小伙子一边想一边计划起了自己的诗与远方。

跟很多人都有个咖啡店梦一样,Tobias Lutkt 也有一个卖滑雪板的梦。加拿大那个地方,人烟稀少,当时又恰逢互联网兴起。程序员出生的 Tobias 很自然的就跟着开起了网店。

当时的 Tobias 跟杭州的英语老师还不太一样,后者是一心押注电子商务,而 Tobias 就是想赚点小钱。

但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一日是程序员就一辈子都会是程序员。实在忍受不了雅虎商城无数 bug 的糟糕体验的 Tobias 决定干回老本行 —— 带着两个程序员一起写了个网上商店。

这个网上商店叫做 Shopify,目前是一家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年收入 15.8 亿美元,市值达到千亿美金。所谓时势造英雄,大抵就是如此。

如何理解 Shopify

中国有句老话,叫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但 Shopify 又是如何在亚马逊的卧榻之侧鼾声如雷,甚至成长到千亿市值的呢?

时代的问题,要放回到时代的背景下讨论。

Photo by Sebastian Herrmann / Unsplash
Photo by Sebastian Herrmann / Unsplash

一个关键的变量叫做信任。

信任是绝大多数商业交换的前提,对电子商务来讲尤为如此。淘宝的模式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它们提供了一个担保的机制。正是这个担保的机制,在买家和卖家之间建立了信任的桥梁。

这点在当时的环境下尤为重要。买家不担心卖家不发货或者发假货了,卖家不担心买家不付钱了。也许在现在看来这挺不可思议的,但放到十年前这就是第一批用淘宝的人所忐忑的事情。

那么 Shopify 的模式又为何能在北美取得成功?这倒不是因为北美人民就都真的道德楷模,而是因为北美有另一套类似于淘宝的机制建立起了类似的桥梁。

这套机制叫做信用卡。

Photo by YTCount / Unsplash
Photo by YTCount / Unsplash

信用卡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超前消费,而在于他是一个信用的担保。银行在消费者处记账后并不会直接给商家结款,而是有一个结算周期(不同国家的信用卡体系可能并不相同)。

这个周期足够消费者收到并试用商品。如果消费者对此不满意可以随时发起争议调查,而商家为了避免麻烦也往往都会同意退货。这就形成了一个良币驱逐劣币的效果。

比如孙老板在李老师买了一斤 SB Token,刷了银行的信用卡。第二天,李老师的 SB Token 到了,孙老板一看 —— 这都是空气啊!我被骗了,不行!

于是孙老板就给银行打了个电话,银行一听那还得了,敢割我们孙老板的韭菜?立马把李老师的货款给冻结了,并进行争议调查。李老师一看,钱是拿不到了还要惹得一身麻烦,被银行盯上了可不好,赶紧给孙老板把钱退了回去。

因此,在 Shopify 创立的 2004 年,北美地区已经通过这样的机制建立了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信任。

而在中国,支付宝和芝麻信用则起到了同样的作用。你现在还会在网购的时候担心收不到货吗?我想已经不会了吧。

Shopify 为何能够在亚马逊的枕边呼呼大睡在,这是因为他们服务的是不同的人。淘宝也好、亚马逊也罢初期强调的都是低价高质,这和品牌的诉求正好背道而驰。

品牌的诉求是认同,是体验,是溢价。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大多数品牌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网上商城(小米、锤子都是如此)。

淘宝服务的是中小商家,往往以渠道为主。所以淘宝有各种各样的玩法,拼命的刺激消费者购买。而 Shopify 服务的是品牌,更强调品牌独特的体验和氛围,或者说格调。

而西方很多国家的商家也更愿意拥有自己的独立的域名和网站,他们把这视作一种独特的品牌。

渠道和品牌,虽然核心都是为了销售这一目的,但却是两条不同的路。不同的路,那就是不同的诉求。不同的诉求,就会创造不同的市场机会。

Origin 要做区块链的 Shopify

区块链也好、加密货币也好,最终都一定要服务于商业。币圈 99% 的项目说到最后也不过是生意,既然是生意就一定要符合商业的逻辑 —— 创造价值者才有价值。

Shopify 服务了品牌的需求,创造了价值,因此缔造了一个千亿市值的上市公司。但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是可以不断的满足市场的所有需求。

这也是我看好 Origin 的原因,我认为 Origin 有可能成为区块链的 Shopify。

Origin 希望打造一个基于区块链的商业基础设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去中心化商店(Dshop)。Dshop 是一个跟 Shopify 颇为类似的平台,它可以帮助品牌方快速的搭建一个网络商店。

开源、免费,且内置加密货币支付。

除了 Dshop 之外,起源协议还有起源市场(Origin Marketplace)和起源特惠(Origin Deals)两款产品。起源市场就像是区块链的淘宝,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交易商品。

起源特惠则更像是区块链的返利网。通过起源特惠的插件并质押 OGN,在亚马逊上购买东西可以享受到最多 20% 的返利(这个可能中国网友暂时无缘了)。

至于这个返利从何而来,起源的人也是讳莫如深,说是商业机密连连摆手。这也算是零售领域的一个潜规则,不过人家不愿意说我也就不点破了。

老实说,这个项目依然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和做了 16 年的 Shopify 相比,起源的 Dshop 还处于 Demo 的阶段。

但我看好的是 Origin 的想象空间,试想一下 Dshop + 加密货币支付 + 社区治理会发生什么?加密货币接收支付,智能合约锁定资金,社区治理处理争议。放在一些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国家,这就是 2003 年的淘宝。

但看好不代表能成功。

为何我长期看好 Origin

单纯从商业的角度来看,Origin 依然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在区块链行业讲一个故事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把这个故事变成现实。

碰巧,我和 Origin 中国区的小伙伴关系不错。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也问他,你觉得你们能干掉 Shopify 吗?

他说,Shopify 干了 16 年,我们是很难撼动 Shopify 的。就像绝大多数的区块链设施一样,其实都是很难去撼动传统设施的。他用的词是撼动,而不是颠覆。

诚然,这个圈子看起来就像是一个草莽江湖。仿佛手拿一份白皮书就可以一路高升,把传统行业踩在脚下,然后走上人生巅峰。

但从商业规律来讲,这是不可能的。

任何行业的挑战者,从开始都是这样,故事很精彩但现实很骨干。

这便是我看好 Origin 第二个原因,他们对自己有着非常清晰的认知。讲故事是一种本事,但一味的沉浸在自己的故事里就容易「为梦想窒息」。

商业看的是一个团队整合资源的能力,比拼的是组织能力、品牌力、供应链能力和研发的能力。

我认为 Origin 是有这样的能力的,他们也在一步步的实现自己的目标。

锁仓 OGN 获得起源特惠,这并不仅仅是为了给自己的通证创造使用场景,也是为了让圈外的用户知道并认可 Origin。Origin 的奖励计划,KOL  的激励计划也都在逐步得到认可。

我也相信,随着区块链整个行业的发展和成熟,随着合作伙伴走向成熟,Origin 也会一步步的走向成熟。

商业是残酷的,所以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但商业又是充满变量,充满机会的。也许现在看来 Origin 还差的太远,但投资就是一个这样的过程。

投资就是一个相信相信的同时,又保持着敬畏和胆怯之心,和项目一起成长的过程。


非常感谢你看完了我的文章。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击一个喜欢或留下你的评论(所以有内容的评论我都会认真回复的)。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有商业价值的区块链项目,不妨常来看看。

给TA买糖
共{{data.count}}人
人已赞赏
行情分析

EOS涨势迅猛 “龙头”抬头直指2.62美元

2020-3-20 17:48:51

E姐部落

美国大选加密数字艺术NFT《Would I Lie To You》政治肖像人物以152ETH成交

2020-11-6 14:50:2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